作为拥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中国医疗健康产业一直面对着最实际的刚需与最广阔的市场。经过近年来的行业调整,愈发趋向理性,在不断自我适变中向着更前沿、更精准的方向前行。在2023达晨企业家峰会的行业分论坛上,我们邀请生态圈企业家,探讨关于生命科学与医疗行业的变革升级与价值重塑。
达晨财智合伙人、医疗健康行业投资线总负责人李江峰作为论坛主持人,致开场欢迎词。她表示,截至目前,在坚持行业研究驱动、精挑细选投资标的的基础上,达晨已累计投资医疗健康及生命科技类企业86家,其中上市公司12家,形成适应症领域全覆盖、技术门类全覆盖、产业链全覆盖、投资阶段全覆盖的投资生态圈闭环,在各主要细分领域投资了一批特色鲜明、引领行业发展的代表性企业,建立起了自身稳固的产业化投资“根据地”。过去三年无论多少艰难时刻,今天大家幸运终能相聚于此,获得了更好的发展。面对纷繁复杂的环境,更应在不确定中拼尽全力、应对挑战。
2019-2023年中国医疗行业经历了多重变革,医疗行业在“黄金时代”和“冰河时代”的市场环境中不断适变。医疗企业应该如何拥抱变革创造价值,迎接生物医药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达晨财智医疗团队给出五条“冰河时代”过冬建议。
无论是回顾历史还是审视当下,亦或是展望未来,中国医疗行业仍处在朝气蓬勃的上升阶段,国内需求有韧性,海外市场有潜力,技术革命爆发有冲劲。中国医疗行业即将进入一个天朗风清、水大鱼大的新世界。
从达晨观点来看,生物医药投资短期虽然面对挑战,但是长期机遇期是非常确定的,是加大投资和布局很好的窗口期:
1、潜在临床未满足需求巨大,市场规模持续增长确定性极强: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预计2035年中国将全面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中国社会疾病谱的演变将迎来深远且巨大的调整,创造出千亿级别的增量市场空间。
2、生命科学底层技术创新驱动力强劲:结合过去10年的科学及产业发展趋势,展望未来10年,世界范围内,前沿生物技术基础研究及临床转化必将加速突破,并呈井喷式增长态势,各种新技术、新疗法也将层出不穷、百花齐放。
3、中国向鼓励真正的技术创新转向:在大的内外形势下,中国对生命科学及医疗科技领域的支持力度必将持续加大,各类产业政策也将加速落地,医保支付进一步腾笼换鸟。医疗市场将由传统的市场营销驱动向质量创新驱动彻底转变。
4、中国医疗出海机会逐渐成熟:中国医药工业目前从产能和技术层面都已经逐渐接近国际领先水平,在疫情期间中国CXO、医疗器械、IVD等行业已经在出海方面取得了较大突破,近年来创新药也开始从license in转向license out,中国医疗企业出海大有可为。
医药卫生事业不同于一般市场,具有公益性,需要以合理定价,参与到集采当中。以量换价成为了管理部门追求优惠价格的主要工具,并取得了相应的政策效果。对于多家同类产品,采用竞价机制可进行定价,但需要满足均质化和数量明确化。
对于同质化产品,管理部门的介入会采用以量换价的竞价机制筛选供应能力、运行能力能够满足市场的厂商,优胜劣汰,这就是集采的目的。对于独家创新产品,到市场上具有一定议价能力,与管理部门议价的关键在于循证谈判的过程,双方基于自身预期进行谈判定价,博弈互动。
竞价与谈判在准入、集采等中都有应用,并将和支付标准制度形成融合,以建立长期可持续的供求模式。前两年集采降价强度较大,好消息是政策现在比较温和了,给厂商留下的利润空间在变大,这是很好的现象。总的来说,管理部门的定价导向是建立低价格、大数量、低成本的长期可持续供应模式。单产品要保持高利润,就得摆脱集采市场,但相对而言市场空间比较小。
自创立之初,康希诺生物的愿景就是做一家根植于中国的全球疫苗产品供应商,为全世界提供创新、优质、可及的疫苗,因此“出海”也是公司一直以来的愿景,出海能力的锤炼也自始至终贯穿了整个康希诺生物14年的发展历程。
在中国生物医药行业进入动荡、调整阶段的当下,“出海”已然成为中国生物医药企业不得不面对和考量的重大课题,作为国内最早一批试水出海的生物医药企业,康希诺早在2016年即已成功开启首次出海探索,对于希望“出海”的中国生物医药企业,我们结合康希诺的成功经验想分享几点建议:
首先,中国企业想走出去,必须要差异化,如果没有自己的创新点和技术优势,你将很难去跟国际巨头们同台竞技,因此搭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且扎实的创新研发技术平台显得尤为重要,过硬的技术实力也是企业出海能力的基石。其次,必须具备符合国际标准的质量管理意识和质量管理体系,你的质量标准一定要跟国际接轨,才能获得人家的认可。另外,走出去要想落地生根,还得靠团队、靠人,需要搭建和锤炼出一支具有国际视野的管理和技术人才梯队,进行人才输出。最后,就是资本输出,要学会借助资本和投资合作的力量,更高效地去实现国际资源整合。
疫苗行业的先驱巴斯德先生说过,机遇留给有准备的人,我们中国生物医药企业想要想成功“出海”,必须得把自己的内功练好,根打扎实,否则“出海”的想法只能是愿景,很难落地。
可孚20年的成长是标准的中国传统企业成长路径,依托于强大的销售能力和渠道基础,建立自己的品牌,再发展研发生产,到现在为止自产率达到55%,其余产品与行业很多优秀的合作伙伴形成了良好的协同关系。IPO后我们加大自主研发、生产制造和品牌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同时开展一些并购作为补充,提升公司的市场竞争能力和“可孚”品牌影响力。
目前,我们将听力业务作为战略性业务进行培育。大量研究表明,听力下降是导致老年痴呆的最重要因素。美国已经将助听器验配从处方开放为OTC业务了。可孚十多年前就开始接触听力业务,我们率先开发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听力检测设备,打造了完善的听力服务管理体系。当前,中国对听障的认知程度还比较低,而随着老龄化发展,还需要更多人来关注听力下降和衰减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我们认为听力业务板块的快速发展将是我们未来增长的重要动力。目前可孚已经在全国开设了760家直营听力验配中心,未来2-3年仍将大力推进在全国范围的布局。
中国的生物医药产业在近年来取得了蓬勃发展,但在面向国际、参与全球竞争的创新药研发方面仍有不足,存在着中国生物医药企业面临竞争激烈、创新能力不高等问题。
对此,中国生物医药企业可以尝试通过国际合作,以降低研发风险,提高项目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实现创新价值最大化。目前,挚盟医药已经与跨国药企达成合作,并借助其资源和优势,推动创新药全球化,在乙肝、癫痫、ALS等领域已有研究布局与合作项目。在此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创新药出海所需的临床未满足需求、全球竞争力和国际化管理等要素。当下,中国生物医药产业虽然面临诸多挑战,但面向国际是必由之路,我们相信通过国际合作可以推动产业成熟发展。
Q:请大家简要介绍各自的优势业务情况。在场的伙伴也比较关心,大家都有哪些典型的客户和案例分析,为客户解决了哪些卡脖子和技术迭代问题?
擎科生物-马石金:擎科生物主攻合成试剂和合成设备。我们开始做合成的时候,所有的原材料仪器设备耗材都来自于国外,经过十多年努力,把合成关键试剂耗材、纯化介质,最终到仪器设备,都做出来了,形成了自主的、纯产业链的基因相关平台型公司,我们的目标是把合成测序低成本、高效地提供给各位企业家和客户。
合成是一个工程,涉及到试剂、化学原材料和仪器设备,我们一路走来很多时候是在解决自己的卡脖子问题。特别是在设备上面,科研端就是要求几个OD量就可以了,工业端要几百个几千个OD,小核酸业务又需要几万个OD,所以我们在解决仪器设备过程花了很长时间,现在把三大块合成和仪器设备全部解决完了。
吉因加-易鑫:吉因加依托于高通量的基因测序在临床上应用,从最开始的肿瘤伴随用药,做到现在全病程监测、肿瘤早筛,包括最近做的NGS检测,是涵盖仪器设备到软件的全方位解决供应商。
除了为客户解决卡脖子问题,我们也是更主要的是解决自己的卡脖子问题。因为我们做的是新的技术应用,在临床落地和产业化过程,我们首先应用要过几关,第一关是有标志性科研成果,做科研大文章,证明是可行的。然后通过专家共识,专家认为确实可以临床应用。第三步是推动监管,进行个性化治疗检测应用,每一步都是很难的。目前,我们是全行业第一个走到解决了国产设备耗材的企业,第一个实现全流程自动化大宗使用,能够真正实现在临床应用的企业。我们主要是解决自身面临的卡脖子问题。
瑞博奥-黄若磐:瑞博奥提供蛋白检测一站式解决方案,建立了从上游原料到终端产品及服务的蛋白检测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平台,并延伸开展了体外诊断业务。
我们最具代表性的产品有几个:第一个是蛋白质高通量检测,可以同时做到1200—1500种,全世界还没有人可以做到这个水平,单量的话,可以一次做8000种。我们的高灵敏检测平台,把蛋白检测灵敏度提高2—3倍,并结合这个平台开发了一系列蛋白质检测,目前在大分子检测方面有一百多个,是全世界最多的。
第二个是蛋白质的修饰,磷白化、糖基化,都可以通过我们的蛋白质芯片平台检测出来,在过去十几二十年中已经在全世界产生了上万篇文章。特别是新药的研发上,最开始要找靶点、机制,而药物最重要的靶点就是蛋白质。再比如临床上,要筛选有用的大数据,本来你要用1000个病人才能完成临床实验,可能可以通过更少的人就行,甚至现在的免疫治疗,还有找到药物开发过程中的副作用等等,都可以用到我们的这个芯片。
圣诺生物-文永均:圣诺生物在多肽领域深耕了多年。多肽就是小分子蛋白质,以前是个很小的细分行业,做得相对辛苦一点。近几年GLP-1领域爆发,还得益于PDC,为行业带来很大空间。
目前来看,多肽行业从树脂、氨基酸、到设备,是生物医药里国产替代最完全的行业,全球可用的树脂氨基酸设备大部分百分之百都是从中国来的。为了保证圣诺的关键设备,我们进行了核心布局。另外现在全球紧缺的替尔泊肽都是大行业,未来这个领域,无论设备还是原材料,都有极大需求,应该是大家多关注的地方。
同立海源-王立燕:我们聚焦于细胞分选用的磁分产品,以及T细胞和干细胞的培养基,在磁分这个方向做到了真正的领先优势,找到了真正的差异化。未来希望做成世界领先的CGT核心原料整体解决供应商。有一点感受想分享,就是对比与在国内做国产替代,可能更看重稳定性和价格,我们在海外拓展的过程中,发现客户对这两者并不敏感。后来通过投资方帮我们一块梳理、给予支持,最终我们在和一些国际巨头的合作中站住脚,才真正算是能更长久地生存下去了,只有在全球能站住脚的情况下才能成长起来。
特别是在和iPSC诱导辅助生殖细胞药物企业的合作上,用磁力分选方式复选,我们是全球第一个能做这个产品的企业,也体现在定价上,高于进口产品10%,这是我们非常自豪的一件事情,帮助客户把整个工艺从不可及变成可及,从低效变成高效,也是我们走向海外重要的利器。
创芯国际-黄敏:创芯国际是基于类器官全生命周期的平台,我们给予成体干细胞的技术,从人体拿到微量组织,打造跟体内保持一致性的人体3D模型。创芯国际比较早就进入类器官赛道,成立于2018年,那个时候大家对类器官还是初浅概念,到去年罗氏重金进入了类器官方向,成立了类器官研究院,主力应用于新药诊断和器械研发,这个赛道才逐渐火了起来。
创芯的重点应用一是在临床诊断,帮助肿瘤患者进行药物筛选。我们目前已经构建了4万多例模型,和全国接近70家医院合作,同全国13家医院合作了联合实验室,今年检测量接近6—7千例,我们也在CELL子刊发表了一篇文章,用类器官预测联合药物和靶向药物药理检测。今年我们在整个产品标准化和技术场景当中,将开发出标准化智慧实验室,相信这样新的应用场景对于临床应用会有更大突破。
二是在新药研发,近几年FDA和CFDA在细胞药物上,是用类器官作为生物模型来进行验证。目前我们已经开展了78项临床验证,用类器官进行验证,从患者拿到药效,进入临床随访,帮助药物链接更大效应,涵盖从样本数据到病理数据,药企通过上线系统,找到相应靶点类器官,相当于人的模型,帮助药企降低研发风险。
博纳生物-朱海洋:博纳生物基于膜材料开发、膜工艺开发利用,包括生物医药、血液制品、纳米材料、新能源材料高端分离纯化,我们提供成套解决方案和纯化系统。公司产品集中在陶瓷膜和卷式有机膜,中空纤维膜,可以用于大分子、医疗,真正实现了国产替代,相关膜的材料、膜元件开发、膜设备都是我们经过十年布局搭建而成。
目前,我们实验室每年做近三千个实验,拥有纯化工艺包500个多个,在医药和合成生物学分离纯化领域,特别是涉及到高难度分离纯化项目方面,积累了大量工程经验,其中也包括了和华熙生物的合作。